四系:
飛行器工程系:創建于1958年,在飛行器領域創造了新中國多個第一: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高空探測火箭、大型野戰火箭和防空導彈等武器系統。近年來面向國防高精尖裝備前沿需求,在精确制導、深空探測、無人機、在軌服務、智能集群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性成果,深度參與多型閱兵裝備研制,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獎勵。擁有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防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重點科研平台,國家武器系統虛拟仿真和北京市航空航天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重點教學平台,“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以飛鷹隊、航模隊為代表的本碩博學生團隊在國際無人系統頂級賽事屢獲佳績,培養數百餘名型号總師和行業領軍人才。
發射與推進工程系:成立于2010年6月,前身是始創于1958年的火箭發動機專業和發射技術專業。設立“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天發射科學與技術”兩個二級學科,以及“飛行器動力工程”、“武器發射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分别獲批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航天推進理論與工程方向由侯曉院士領軍,主要開展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沖壓發動機和電推進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在推力可控固體發動機領域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設計研發了多個型号導彈的動力裝置并已列裝部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軍委科技委、國防科工局等領域的重大重點項目十餘項。航天發射科學與技術方向聚焦飛行器發射系統總體設計、複雜發射系統耦合動力學和氣體動力學研究,在大型火箭彈射理論、熱發射技術、發射氣體動力學方面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在服務“長征-5号”航天工程、助力科技冬奧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發射與推進工程系始終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國防人才”為重心,培養了一大批包括省部級領導、院士、将軍、大學校長、型号總師、行業骨幹等在内的國家棟梁之才。
飛行器控制系:飛行器控制系成立于2010年6月,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控制系統與液壓傳動教研室和1957年建立的“導彈控制系統及裝置”專業。飛行器控制系源于軍工,專注飛控,秉承創新,矢志報國,經曆60餘載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飛行器導航制導與控制、飛行器系統集成和仿真、飛行器集群協同控制和伺服系統控制與測試四大特色研究方向。飛行器控制系下設三個學科組(實驗室):飛行器制導控制與仿真學科組(系統與仿真實驗室)、飛行器總體與控制學科組(飛行器控制系統實驗室)、伺服控制技術學科組(伺服系統實驗室);負責本科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研究生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飛行動力學與控制方向的教學和人才培養。飛行器控制系教師作為總師和副總師承擔國家重大裝備型号項目近20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8項;主持研制的某重大武器型号,被稱為“北理名片”,為國家領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力學系:源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理論力學教研室和材料力學教研室,2008年伟德客户端進行學科調整,力學系與飛行器工程系和發射與推進工程系共同組建伟德客户端。力學系牽頭負責力學一級學科建設,并具體負責動力學與控制、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三個二級學科建設。力學系還承擔工程力學本科專業建設和全校力學公共基礎課教學,工程力學教學團隊被評為首屆國家級教學團隊,并擁有北京市基礎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當前力學系正力圖實現科學技術研究的多學科融合與共同發展,積極服務于國防、航天科技和其它工程應用等領域,努力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四所:
深空探測技術研究所:深空探測技術研究所是伟德客户端于2009年成立的、面向深空探測領域的專門研究機構。研究所現有骨幹力量包括教學科研一線教師15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3人),博士後3人,博士生、碩士生67人。研究所主持深空探測領域的國家973、重點研發、863重大/重點、國家自然基金、民用航天和國防基礎科研等縱向項目40餘項。面向深空探測重大工程迫切需求,開展深空自主導航與控制、自主管理與規劃、軌道設計與優化、行星着陸與返回、小天體探測與防禦、分布式系統模拟實驗與可視化仿真等理論方法和創新技術研究。建成了國内一流的深空自主導航、自主規劃、自主控制、軌道設計、深空環境與可視化仿真等地面模拟仿真實驗平台。在國内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0餘項。研究成果應用于我國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和小行星探測等國家深空探測重大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
空間結構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 空間結構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學術帶頭人為胡海岩院士。研究所現有骨幹力量包括教學科研一線教師7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後3人,博士生15人,碩士生16人。實驗室以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需求為牽引,主要研究:空間結構(衛星天線、太陽翼、薄膜太陽帆與雷達、充氣結構、抓取機械臂、智能軟體機器人、超大型空間組裝結構等)的動力學建模、計算與優化方法;空間結構動特性控制方法;新型空間結構設計方法;仿生多體動力學及其在航空航天、競技體育、康複、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動力學與控制軟件;研制地面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平台。實驗室主持過我國航天動力學與控制領域首個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可展開空間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學建模、分析與控制”,為我國首個大口徑衛星天線的展開動特性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力學“奧運會”—第24屆世界力學家大會上,胡海岩院士作為全球動力學領域唯一的特邀報告,獲衆多國際著名力學家高度評價。團隊教師擔任多個國際著名期刊副主編/編委,田強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分布式航天器系統技術研究所:分布式航天器系統技術研究所于2010年成立,現有骨幹力量包括教學科研一線教師8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長聘副教授1人、預聘助理教授3人),博士後2人,博士生12人,碩士生19人。研究所一直以航天器在軌服務和空間碎片清除等國家需求為牽引,着眼于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及技術難題開展深入研究。于2014年獲批了“空間技術與社會發展”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形成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國際化的科研團隊。團隊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及科研院所合作項目等。研究所近十年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得者1人、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由伟德客户端與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研究所現有骨幹力量包括教學科研一線教師9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預聘副教授2人),博士後3人,博士12人,碩士32人。近年來,研究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市通用飛機發展計劃,制定了“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技術引領、服務社會”的發展宗旨,制定了發展規劃,将在平台建設、成果轉化、科技合作、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全面開展工作。研究所和中航智公司充分利用各自優勢,面向國家及軍用和民用領域的重大需求,聯合論證、申報和共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研究所緻力于無人機科技的研發與應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瞄準無人飛行器控制領域的技術發展方向,面向未來發展需求,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并緻力于航空宇航領域的人才培養,力争實現“構建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研發基地,打造引領行業的無人飛行器産品創新孵化平台,形成具有‘政産學研用’于一體的體制創新研發中心,鍛煉一支協同創新的人才隊伍,培養高端産業領軍人才,建設理論與工程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的目标。